文學天地
“七夕”隨想
發布日期:2018-08-15
信息來源: 人力資源部 作者:郭瑞莉 瀏覽數:18864    分享到:
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,又名乞巧節?!捌呦Α弊钤鐏碓从谌藗儗ψ匀惶煜蟮某绨?。早在《詩經》時代,人們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,在東漢時就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:“織女七夕當渡河,使鵲為橋?!庇啄陼r仰望星空,每個孩童都聽過牛郎織女的故事,傳說七夕節這晚,靜靜地守在葡萄架下,就可以聽到他們的對話。這大概是為了在乘涼時堵住小頑童的嘴巴,可以贏得片刻靜謐時光而編造的謊話吧。也因此,農耕時代的葡萄架下怕是坐滿了托著腮幫子打盹的小不點兒,直到趴在大人腿上沉沉睡去。
母親多是把這個節當做“小兒節”來過,這天要早早地買了西瓜、葡萄等水果,放在高處避免我們偷吃,我常常搬了凳子墊著腳尖看那些準備“獻爺”的瓜果,因為神秘似乎要比平常香甜不少。等到晚上,母親搬來香爐,點了香,引燃黃色的稱為“表”的紙,紙屑很快升騰又落到地上的銅盆,我們就可以依次磕頭了。最后,她不忘囑咐我們,要等燃完一炷香才能端來水果吃,她相信這樣的儀式,會讓天上的神靈保佑幾個孩子一年里平平安安,遠病少災。我卻常常在納悶天上的神仙是怎么吃這些水果的,明明沒有吃,為何還要費一番周章來敬給他們,也不曾問過,怕招來“大不敬”的罪名。只是覺得每年的這天早早地盼著,畢竟吃完了粽子,漫長的夏天就沒有稍顯隆重的節日了?,F在看來,孩子眼中漫長的準備和等待過程,恰恰貼合了當代“延時滿足”的教育理念,在無形中磨煉了耐心,讓難熬的等待變得美好而詩意。如今,“七夕節”的廣告鋪天蓋地,商場里網絡上無不洋溢著節日氣氛,“七夕節”回歸成中國傳統的“情人節”,愛人之間要互贈禮物表達愛意。讀詩群里的朋友約定湊個熱鬧,七夕這天就讀與愛情有關的詩歌,我準備了張先的《千秋歲》。高中時經?;熘Z文早讀嘈雜的讀書聲誦讀這首詞,情竇初開的年紀神經更為敏銳,能觸碰到詞句中那股子無奈婉約之情,特別喜歡“永豐柳,無人盡日飛花雪”,仿佛看到古裝的帥哥,孑然一身,立于樹下,一手折扇握于身后,頭微微揚起向遠處凝望,微風起、柳絮飛揚,畫面躍然紙上。張先,又叫張三影,他的詞立意不高,大多描寫男歡女愛的市井生活,卻有種朦朧含蓄之美,頗符合小女子的心思,當時查了他的生平,卻是流連妓院、四處留情之人,還失望良久。不過想來風流才子,大抵都是如此。后來,還收到過一封匿名的賀卡,上面就寫著“天不老、情難絕,心似雙絲網,中有千千結”。不知道是哪個小男生,可惜字稍稍難看了點。
現在流行的儀式感,更多的就只剩下形式,怎樣才能熱鬧,怎樣才能引人矚目,怎樣才能看起來高大上?看似更為頻繁的社交凸顯了人的寂寞和平淡,可以輕而易舉地窺見別人朋友圈裝點的節日和恩愛,憑空生出些許可憐。在過節日的時候,仿佛不是我們在過節,而是別人在教我們如何過節。七夕節和我們的關系,和很多事物與我們的關系一樣,如何在涌動的人潮觀點中找到屬于你自己的那一份,比張牙舞爪的叫囂更重要,眾人都認為應該過的生活方式,往往不一定適合我們,比起收禮物吃大餐拍照片曬朋友圈,可能更需要的是悸動地期待的心情,還能默默地數數天上的星星,靜靜地,夜過也,東窗未白凝殘月。